当前位置:
天舟科技 > ●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引领作用,加速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引领作用,加速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引领作用 加速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
|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16日
|
文章来源: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
字体:【大】 【中】 【小】
|
强国必先强军,如何统筹处理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中外大国面临的普遍性难题。今年3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国家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也将军民融合战略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命脉的战略性产业,国防科技工业肩负着富国、强军和促进科技发展的多重历史使命,同时也是国家军民融合战略落地的重要实施主体。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国防科技工业广大干部职工锐意创新、奋发图强,在军民融合发展的征途上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新时期,如何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奏响富国强军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的新乐章,成为摆在国防科技工业面前的时代新课题。
一、宏观形势环境下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机遇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开始,发达国家率先启动了以再工业化为核心、以绿色增长和智能增长为基本方向、以新能源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列车。特别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脑科学、量子技术、无人化和微小型化等新技术正在快速改变我们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互联网思维、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并加速向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渗透,颠覆了部分传统产业,催生出了众多的新兴业态,同时也为国防科技工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绝佳的发展机遇。
适应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中国经济正在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和新常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经济参与武器装备研制与维修保障”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国企改革和国防科技工业改革调整的“主题词”。在不断优化和完善政策环境的同时,国家还明确提出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并制定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启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双引擎”。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国防科技工业深化军民融合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从国防科技工业自身实际来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济、技术、人才等宝贵资源。紧紧把握历史机遇,加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国防科技工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与发达国家比肩发展、甚至实现弯道超车是非常现实的发展目标。特别是作为高科技产业的代表性行业,在新时期加强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领域的前瞻性布局,依托核心技术颠覆创新,依托产业资源优势协同创新,依托全社会资源优势集成创新,从而引领并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是国防科技工业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产业发展活力、促进转型升级的最佳途径,也是国防科技工业贯彻落实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航天科工后续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设想及举措
多年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为企业使命,始终秉承“大防务、大安全”的发展理念,凭借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深入实施“装备制造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航天防务产业民用产业同步升级”的战略举措,在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军民结合高技术产品,特别是近年来,航天科工深刻认识到工业企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转型升级、二次创业”的战略部署,将军民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将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为推进军民融合的关键突破点。提出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在自身现有专业、人才、设备设施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推动产业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以智慧城市、智能管网、智慧粮网等两化融合产品为代表的智慧产业在多省市相继落地,在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及税务安全、能源安全、安全生产、环境安全、气象安全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不懈努力,航天科工以点带面促进军民融合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日渐成熟,也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航天科工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面向“十三五”,航天科工按照既定的转型升级总体工作思路,正在全面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新一代材料与工艺技术等新一代技术及产业发展布局,加快推进微系统、自主可控信息安全、智能制造、智慧产业等基础性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同时,为适应互联网经济发展要求,航天科工正在积极建立适应互联网经济发展要求的资源共享、能力协同、线上线下互动、合作各方互利共赢的“新业态”,努力以技术创新牵引商业模式创新,以商业模式创新拉动管理创新,推动军民融合,加快转型升级、二次创业步伐,实现打造“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战略目标。
今年6月15日,航天科工正式挂牌成立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努力打造以云制造服务为核心、以资源共享、能力协同为目标的“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服务平台——航天云网。作为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及应用战略性任务的重要载体,该公司的成立标志着航天科工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军民融合战略部署,践行国家《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一步。未来,航天科工将集中优势资源,力争将航天云网建设成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产业化孵化平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传统企业改造的社会性平台,促进军民融合、能力协同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及时有效互动,努力打造工业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的“航母编队”,积极营造以“企业有组织,资源无边界”为根本特征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有关建议
(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国防科技工业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虽然已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但现有的运行与管理机制还难以有效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完善相关军民融合机制建设,特别是进一步健全军工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相关机制,有效发挥军用领域科技成果的溢出效应,推动军工技术和产品向社会经济各领域的深度扩散,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此外,建议进一步完善规范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在保障国防建设首要任务的前提下,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国防科技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具备了非常强的技术储备和产业拓展能力,建议国家以稳步推进军工科研院所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激发军工企业活力,提升资源整合能力,从而加速国防科技工业的经济结构优化和整体转型升级。此外,建议从国家层面搭建并完善军民交流与合作平台,实现信息及时互通共享,促进实践经验相互借鉴,推动协同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在推动军工技术产品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同时,实现民营经济核心能力向国防科技工业的反向支撑。
(三)建议国家进一步拓宽对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支持渠道,通过建立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专项计划、专项基金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政策及经费扶持力度。优化军工核心能力布局,完善军民一体化工业基础,促进军工优势资源和民营经济先进能力的双向开放;加强军民两用技术条件的建设与投入,有力促进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开发及产业化。
社会的发展没有终点,发展的实践没有止境,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创新性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航天科工将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创新开拓,砥砺奋进,努力在探索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之路的征程上再立新功!
|